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SecBrief 資安簡報室」!我是主持人 Eric。在瞬息萬變的資安世界裡,有一個看似老掉牙卻總能玩出新花樣的威脅,那就是 惡意連結。本週我們觀察到幾個值得深思的案例,揭示了駭客如何讓惡意連結無孔不入,對我們的防禦策略帶來什麼新的挑戰。
從一封沒有連結卻用 QR Code 騙取帳密的微軟冒充郵件,到您在 Google 搜尋「LINE 電腦版下載」時跳出的 釣魚網站,甚至是 iPhone 突然跳出 中毒倒數警告。這些攻擊手法都迫使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並進化我們的資安防禦思維。
📰 本週資安要聞:惡意連結的五大進化手法
傳統上,我們總以為惡意連結只會藏在 Email 裡的一條藍色超連結。但現今駭客的攻擊手法已大幅轉變,他們利用不同的平台、圖片、搜尋引擎、即時通訊甚至假警告,提醒我們防禦必須是跨裝置、跨平台、跨管道的。
1. QR Code 成為釣魚新破口:Quishing 繞過傳統防禦直攻手機
◦ 事件背景:資安公司揭露一波大規模釣魚攻擊,駭客假扮成 Office 365 寄信給員工,信中沒有惡意連結,只有一張 QR Code 圖片,並指示員工「為保護帳號安全,請用手機掃描」。
◦ 攻擊手法解析:這種手法稱為 Quishing (QR Code + Phishing 的縮寫)。其高明之處在於利用了 「跨裝置防禦的盲點」。由於公司郵件安全閘道通常只掃描文字連結,對於 QR Code 圖片往往直接放行。員工在公司電腦收到信,卻用個人手機掃碼,完美繞過了內部防禦,直接在手機上開啟釣魚頁面。
◦ 衝擊與影響:駭客在釣魚頁面等著受害者輸入帳號密碼及多因素驗證 (MFA) 碼。一旦得手,就能暢行無阻地進入公司內部網路,進行 商業郵件詐騙 (BEC) 或竊取機敏資料。
◦ 企業應對:企業 IT 需檢查郵件安全閘道是否具備 OCR (圖像辨識) 能力,能解析 QR Code 來源與意圖,並考慮導入 行動威脅防禦 (MTD) 方案,將防線延伸到員工手機。
2. Google 搜尋結果釣魚:SEO Poisoning 假官網騙走帳密
◦ 事件背景:當使用者在 Google 搜尋「LINE 電腦版下載」時,搜尋結果首頁的第二條竟然是一個 假的 LINE 網站。這個網站外觀與內容幾乎與官方網站一模一樣,甚至能躲過部分資安工具的檢測。
◦ 攻擊手法解析:這是一種典型的 SEO Poisoning 攻擊。駭客利用搜尋引擎優化 (SEO) 技術,將釣魚網站推到搜尋結果首頁,利用使用者習慣點擊前幾個結果的心理。
◦ 衝擊與影響:一旦使用者下載了假的 LINE 電腦版安裝檔,可能導致 中毒、帳號外洩,甚至讓駭客遠端操控電腦,進而引發企業憑證或敏感資料外洩。
◦ 企業應對:企業需導入 DNS Filtering 或安全瀏覽 API 來攔截惡意網站。更重要的是,應教育員工下載軟體務必前往官方網站,而非單純依賴搜尋結果,並可考慮管控員工可安裝的軟體清單。
3. 假 iPhone 中毒警告:心理戰術騙取信用卡資訊
◦ 事件背景:使用者在滑手機時,瀏覽器突然跳出「您的 iPhone 已中毒」的警告頁面,並開始 倒數計時,要求立即安裝 App 或輸入信用卡資訊來「解毒」。
◦ 攻擊手法解析:這類頁面是典型的 社交工程攻擊。駭客利用「倒數計時」和「恐嚇威脅」來製造行動壓力,讓使用者在慌亂中輸入敏感資料,例如信用卡號或個資。
◦ 衝擊與影響:一旦輸入信用卡號或個人資料,不只會造成個人損失,若安裝了惡意軟體,手機甚至可能被進一步利用,成為攻擊公司內部帳號的 跳板。
◦ 企業應對:企業應建立員工教育守則,提醒所有帶有「倒數計時 + 立即行動」的警告頁面皆為詐騙。同時,部署 行動裝置防護 App 以阻擋這類惡意網站。
4. 惡意短網址:Bit.ly 背後可能藏著惡意 APK
◦ 事件背景:短網址(例如 bit.ly)因其簡潔便利,在行銷簡訊與社群分享中被廣泛應用。然而,越來越多駭客利用短網址隱藏惡意內容,指向 木馬程式或釣魚頁面。
◦ 攻擊手法解析:由於使用者無法直接從短網址辨識其背後的真實目的地,駭客便利用這點隱藏惡意程式 (APK) 或釣魚內容,誘導使用者點擊。
◦ 衝擊與影響:一旦使用者點擊下載了惡意 APK 或輸入帳密,可能導致 裝置感染或帳號密碼外洩。對於企業而言,若使用帶有惡意內容的短網址,更會損害企業信譽。
◦ 企業應對:企業若提供短網址服務,需內建短網址展開與檢查機制。內部應宣導避免點擊透過訊息傳入的短網址,若需開啟應配合 安全網頁閘道 (SWG) 或沙箱進行檢查。
5. 社群訊息釣魚:信任的同事傳來的連結更危險
◦ 事件背景:駭客越來越多地利用 LINE、Slack、Teams 等社群工具傳送釣魚連結。這些訊息比陌生郵件更容易取得使用者信任。
◦ 攻擊手法解析:駭客只要入侵公司內一個帳號(例如會計人員),就能以受信任的身分發布帶有惡意連結的訊息,要求員工填報資料,大大提高了員工中招的機率。
◦ 衝擊與影響:一旦有員工點擊並登入,公司整個內部通訊環境乃至核心系統都可能被滲透瓦解。駭客深知員工對同事訊息的信任度遠高於陌生郵件,這正是社群釣魚的致命之處。
◦ 企業應對:企業應導入能掃描 Teams、Slack、LINE 等社群工具的 威脅偵測工具。同時,建立內部規範:收到任何檔案或連結,都必須 二次確認 或丟入沙箱進行驗證。
🛡️ 資安策略一起想一想:惡意連結防禦的三層縱深戰略
面對這些無孔不入、不斷演變的惡意連結威脅,單靠一種工具或教育訓練已遠遠不夠。我們必須建立一個系統性的 「惡意連結防禦三層縱深戰略」,從預防、偵測到應變,環環相扣,才能真正有效抵禦攻擊。
第一層:預防層 (Prevention) – 讓惡意連結無法觸及使用者 這一層的目標是「釜底抽薪」,在惡意連結有機會顯示在使用者眼前之前,就從網路層面將其阻斷。
• 核心技術 1:DNS 過濾 (DNS Filtering / Protective DNS)
◦ 這是防禦的第一道防線。當電腦或手機連線時進行 DNS 查詢,DNS 過濾服務會介入比對龐大的威脅情資資料庫。例如,針對像 line-tww.com
這類已知的惡意網域,會在 DNS 查詢階段就被直接攔截,使用者瀏覽器根本收不到 IP,頁面自然就打不開。
• 核心技術 2:進階郵件安全閘道 (Advanced Email Gateway)
◦ 針對 Quishing 等郵件威脅,需要具備能分析郵件「內容」的閘道。好的閘道具備 URL 沙箱功能,會改寫郵件中的連結,讓使用者點擊時先在雲端沙箱開啟。更進階的,還能具備 OCR 圖像辨識能力,掃描圖片中的 QR Code,從源頭拆除炸彈。
第二層:偵測與隔離層 (Detection & Isolation) – 讓點擊變得無害 假設有漏網之魚突破了第一層防線,這一層的目標就是確保使用者的「點擊」行為本身是安全的。
• 核心技術 1:遠端瀏覽器隔離 (Remote Browser Isolation, RBI)
◦ 這是「零信任瀏覽」的終極實踐。它假設所有網站都不可信。當使用者點擊連結時,網頁實際上是在雲端開啟一個「拋棄式」的虛擬瀏覽器。只有安全的畫面影像會傳回到使用者電腦上,實際點擊和下載行為都在雲端沙箱進行。即使點擊了冒牌 LINE 網站的下載連結,惡意程式也會被關在雲端沙箱裡,永遠碰不到企業的電腦,這是對付零時差攻擊的利器。
• 核心技術 2:安全網頁閘道 (Secure Web Gateway, SWG)
◦ 相較於 DNS 只看域名,SWG 能深入檢查 HTTP/HTTPS 流量的內容,即時掃描網頁中的腳本、檔案,防止惡意內容被下載執行。
第三層:應變與減災層 (Response & Mitigation) – 讓損害得以控制 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使用者電腦真的被感染了,這一層的目標是快速反應,並將損害控制在最小範圍,防止災情擴大。
• 核心技術 1:端點偵測與回應 (Endpoint Detection and Response, EDR)
◦ EDR 就像是安裝在電腦上的行車記錄器加上保全。它會即時監控所有異常的程式行為,例如冒牌 LINE 安裝檔在背景執行竊密行為,並能即時告警、阻斷,甚至將受感染的電腦自動隔離網路。
• 核心技術 2:零信任網路存取 (Zero Trust Network Access, ZTNA)
◦ 這是防止災情擴散的關鍵。在 ZTNA 架構下,即便員工電腦被駭,駭客也無法在內網中「橫向移動」。因為這台電腦預設誰都不相信,只能存取被授權的特定應用程式。
• 核心技術 3:抗釣魚多因素驗證 (Phishing-Resistant MFA)
◦ 針對 Quishing 等竊取帳號密碼的問題,應導入像 FIDO2 或 Passkey 這種基於硬體的強認證。就算駭客騙到了密碼,沒有硬體金鑰或生物辨識也無法登入,將憑證失竊的傷害降到最低。
總結來說,這三層防禦——預防、隔離、應變——環環相扣,從網路、瀏覽行為到端點,建構了一個縱深防禦體系。這才是面對現今惡意連結威脅,企業應該具備的現代化資安戰略思維。
💼 CIO 向上匯報懶人包:如何向董事會說明資安投資的必要性
身為 CIO 或 CISO,面對董事會對資安預算的質疑,您可能煩惱該如何有效溝通這些技術細節的價值。當老闆或董事會問:「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錢防禦這些看起來只是員工不小心點錯的連結?」您可以這樣回應:
「各位董事,今天我想談的不是病毒,而是 『信任』的瓦解,以及它如何直接衝擊我們的營運和財務。過去,我們認為資安威脅是駭客用複雜的技術攻擊我們的主機。但 今天 90% 以上的重大資安事件,起點都只是一個員工不經意的點擊。駭客不再硬闖我們的大門,而是騙我們的員工自己把門打開。
我想用三個 『看不見的風險』 來說明為什麼這件事很嚴重:
1. 看不見的「管道」風險:威脅已經不在 Email 裡了。 我們過去投資百萬建置的郵件防護系統,現在正面臨失效的窘境。今天的威脅,藏在員工手機掃描的 QR Code 裡、藏在他們信任的 Google 搜尋結果裡,甚至藏在同事傳來的 Teams 訊息裡。這些都是傳統郵件防護管不到的地方。只防禦 Email,就像我們花大錢守住了大門,卻任由小偷從窗戶、甚至偽裝成快遞員進來。
2. 看不見的「資產」風險:點一下,丟掉的可能是一家客戶。 員工點下一個惡意連結,失去的不是他電腦裡的檔案,而是儲存在雲端上的 客戶資料、研發藍圖、財務報表。駭客透過這個點擊,就能竊取到存取我們核心資產的鑰匙。每一次點擊,都是一次對我們品牌商譽和客戶信任的豪賭。根據 IBM 的報告,資料外洩的平均處理成本高達數百萬美元,這還不包括失去客戶和市場信心的隱形成本。
3. 看不見的「營運」風險:一次點擊,可能癱瘓整條產線或營運流程。 現在的勒索軟體,目標不再只是加密檔案勒索贖金。它們透過一個無害的連結入侵後,目標是癱瘓我們的 ERP 系統、中斷我們的生產線、或是竊取高階主管的權限發動商業詐騙 (BEC)。這已經不是 IT 問題,而是會直接衝擊營收和供應鏈的營運持續問題。一小時的營運中斷,造成的損失可能遠超過我們一整年的資安預算。
所以,我們今天投資的,不是另一套防毒軟體。我們投資的是一個 『零信任』的安全框架,確保 『就算員工犯錯,公司也不會倒下』。我們需要一個能覆蓋所有管道、所有裝置的統一防護策略,從源頭阻斷、在過程中隔離、在事後快速應變。
這筆投資,是為了確保我們在數位時代的 營運韌性 (Operational Resilience),是保護我們品牌和客戶信任的 必要保險。謝謝大家。」
🔚 結語
惡意連結的進化已顛覆了我們對傳統威脅的認知。它不再是您信箱裡那條單純的藍色超連結,而是可以藏在 QR Code 圖片裡、偽裝成 Google 的搜尋結果,甚至是手機上跳出來的假警告。
這告訴我們一件事情:防禦思維必須跟著進化。我們需要一個能夠跨管道、跨裝置的統一安全策略。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幫助您重新檢視自己和公司的上網安全策略!